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春节,在回家的路上

作者:刘忠娥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快要到一年一度的春节。春节,就意味着回家。

那位满世界跑的朋友楼兰说,她将去南美四国度寒假,往返7000元的机票可以接受。我没加任何思索就当即表示要跟她一块去。年轻时看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秘鲁的马丘比丘从此刻进了我的心里。可待我翻开日历一算,蔫了:那个时间恰逢春节。而春节,我是必须回家的。

回家,主要是与父母团聚。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无论山迢水远,无论千辛万苦也要赶回家过年,其实为的是回家看望父母。这是刻在血脉里的一种仪式,是编辑在生命中的一个程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仪式感会愈加隆重。就像一片树叶,青葱时,叶肉肥厚,你对着光也看不清它的叶脉,意识不到父母对你有多重要;而年纪大了以后,那张叶片变得越来越薄,时光轻易就将它照得通透,你顺着那些血管一样的脉络便看到了自己生命里的根。父母就是那家庭的根,就是家庭存在的形式,你忽然对它产生了强烈的依恋。父母在,家庭的树则枝繁叶茂。没有了父母的家庭,你与兄弟姐妹共同拥有的那个家就变成了虚构,因此也不太会产生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的冲动。

念完书后,我和先生都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过年则成为必须。婆家在浏阳,娘家在宜章,两地相隔400多公里,每次春节都要两边跑,而假期并不长,所以几十年来,回忆中的春节更多的是在路上。

记得刚结婚时,婆家还是大山里的一个穷乡僻壤,我们回去得翻过上山七公里下山八公里的蕉溪岭,大巴每次在这七上八下的盘旋中总会把我转晕。

回娘家一般是坐火车。娘家曾在宜章县白石渡镇安家了好些年,那里是京广铁路沿线中的一个小镇,镇里的火车站是湖南省最南端的火车站。那时,修大瑶山隧道的铁路第五工程局的医院就在父亲单位的后面,我们平时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都会去那里看医生。那时的绿皮火车上总是旅客特别多,逢年过节时更是拥挤不堪。

今年是我来到河源的第25个年头,但我只在河源过了三个春节。第一个春节,我在单位值班,大年三十晚上还去采访河源的花市。第二个春节,我们想看看河源的春节到底怎么样。年初一我就兴高采烈地去给朋友拜年,结果朋友后来委婉地告诉我,河源从初一到初三一般只走亲戚家。第三个春节是2005年,我父母过来河源,我陪他们去逛市区的公园。其实,河源市区的春节比较冷清,既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没有结伴拜年的热闹劲,只有树上挂着的灯笼、门上贴着的春联和三岔路口摆着的盆花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开始几年,我们春节回家都是坐火车。先到婆家,后到娘家。每当列车穿过14.295公里长的大瑶山隧道时,车轮与轨道默契合奏出的“况且、况且”的协奏曲总要在隧道里回响很久。这时,我就会想到开凿这条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第十长的复线隧道是多么艰辛,而我对这条隧道也有了更多的感情。

1998年春节期间,广州火车站因故积压下了好几趟列车。我们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就委托在惠州车站的朋友帮我们购票。那时不能异地买票乘车,也没有到站自动取票的功能,所以我们只能到惠州去坐车。当时,惠州车站广场上挤满了积压下来的旅客。

我们的票是到长沙的卧铺票,但积压的几趟车的乘客全挤进一辆车后,车厢已不再分什么卧铺和硬座了。下铺和中铺都坐满了人,先生叫我躺到上铺去。由于车厢里人太多,空气变得浑浊和稀薄,我躺在上面开始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车到坪石时,我已有些不能正常呼吸了,于是我们只好在坪石提前下车,然后坐中巴先回娘家。

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车,回家过年基本上就都是自驾了。开始几年,我们都从河源市连平县穿过九连山,走京珠高速回家。九连山一路都是盘山公路,山顶上还时常大雾弥漫,开车要十分小心。

更要小心的是京珠高速过梅花那一段,那里长年都有云雾蒸腾,有时能见度只有几米。特别是2008年春节期间的那场雪灾,更是让郴州和梅花都出了名。我们是腊月廿八才回家的,一路上倒是很顺畅,因为车辆很少。过了韶关后,眼前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雪,白茫茫一片,很多树枝都被冰雪压折了。路况不好,回家的路上充满着未知的危险,一路上开车都得小心翼翼。

后来,浏阳那边的高速公路修通了,这个以烟花炮竹闻名世界的县级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婆家所在地也随之从一个穷山村变成了道路四通八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改从江西回家了。

2013年春节前,平汝高速开通,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我们迫不及待地到那条刚通行的路上去尝鲜,一路开得既欢畅又寂寞。

从浏阳到宜章,我们也走这条高速。桂东到汝城那一段路处于罗霄山脉,风景特别美,重峦叠嶂、郁郁青青;高桥深涧、飞瀑流溪。到达汝城后,热情好客的汝城同学设宴款待我们。推杯换盏之间,先生和儿子都喝醉了。我只得坐到驾驶位上。那条高速公路还没完全开通,走的全是盘山公路。车外一片漆黑,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我只能小心地慢慢往前开。

如今,父亲和公公都已离世,母亲和婆婆也已进入风烛残年。回家,更是我们春节脚步的方向。

“如果你记得方向,家就在不远前方。只有家的灯光比夜空中的星星还亮。要是你迷失方向,想找个地方流浪,家永远在你的身旁。”

是啊,我们“离家不远”,家就在心里!

 

Be First to Comment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友情链接